每年一次电商大促,对消费者来说,是难得一见的“狂欢节”,但对于很多商家,却是一次品牌价格体系的“大考”。
低价带来的销量激增,并不代表品牌的真实成长,反而会造成价格内卷、利润侵蚀、用户忠诚度下降等问题。品牌很容易陷入“低价依赖症”,导致消费者只在大促期间购买,平销期销量低迷,品牌难以构建长期价值。
如何在短期促销利益与长期品牌价值之间找到平衡点,是所有品牌必须直面的命题。
今年618购物节的狂欢余温逐渐消散后,部分品牌因大促结束后部分产品价格明显回升,引发了小部分消费者的质疑。这一现象,折射出的不仅是单一品牌的定价策略问题,更是数字经济时代商业逻辑与消费者信任之间的博弈。
从商业本质来看,大促期间的低价本质上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“默契游戏”。品牌通过压缩利润空间换取销量爆发,消费者则借助囤货心智获得价格红利。但问题在于,当促销的”非常态“价格与日常定价形成鲜明对比时,消费者对价格敏感度的提升与品牌价值认知的落差便开始显现。敷尔佳的案例中,官方旗舰店日常价格体系与大促期间的临时调整形成鲜明对比,这种动态平衡本应是商业常规操作,却因部分消费者对“永久低价”的预期而引发了争议。
这种预期落差的背后,是消费心理的变化。在数字经济培育的”比价文化”中,消费者对价格波动的容忍度正在经历重构。大促培育的“低价期待”,使得消费者对日常价格产生更高敏感度,一旦这种期待被打破,很容易引发消费者的逆反心理,从而对品牌产生负面情绪。
商业逻辑的必然性与消费者信任的脆弱性在此形成微妙对峙。从市场经济学角度看,价格作为资源配置的核心信号,必须反映商品的真实价值与供需关系。敷尔佳日常定价体系的维持,既是对研发成本、品质管控的合理覆盖,也是对品牌调性的长期投资。而在618等大促期间,敷尔佳等品牌为迎合短期价格预期而下调部分产品价格,也在情理之中。说到底,消费者将临时优惠误读为品牌应尽义务,这种认知偏差需要品牌通过更透明的沟通机制来修正。
事实上,商业逻辑与消费者信任并非零和博弈,当品牌能够将价格策略与价值传递有机结合时,短期价格波动完全可能转化为长期信任积累。关键在于建立多维度的价值沟通体系:通过透明化定价机制消除信息不对称,借助品质保障降低消费风险,运用服务升级提升消费体验。这种系统性工程远比简单的价格调整更具战略价值。
站在数字经济与实体消费深度融合的今天,敷尔佳等品牌的价格回归争议实为行业发展的缩影。它提醒我们,在流量红利逐渐消退的背景下,品牌竞争终将回归价值本质。那些既能遵循商业规律,又懂得呵护消费者信任的品牌,才能在大促狂欢与日常经营之间走出可持续的发展道路。当价格波动不再被视为对信任的消耗,而成为价值传递的有机组成部分时,商业生态与消费心理的真正平衡才会到来。